![]() |
科普中國聚力“火星探測”科普累計傳播超6400萬次科普中國網 2020-07-25 |
北京時間7月23日,“天問一號”探測器發射升空,并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,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。中國科協科普部、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協調科普中國體系各單位,啟動熱點新聞聯動科普機制,發射時間前后48小時內,推出圖文、漫畫、視頻作品39部,全社會總傳播量達6400萬次。
科普矩陣全網聯動 科學傳播出新出彩
從新聞預熱到科普解讀,再到多角度剖析,科普中國在此次我國“火星探測”的科學報道中,貫徹“新聞導入、科學解讀”理念,堅持“內容為王”,組織動員社會力量,著力營造濃厚的科普氛圍。
CCTV-1套《晚間新聞》
CCTV-13套《共同關注》
新華網與科普中國中央廚房合作的作品在新華網首頁推薦
光明網與科普中國中央廚房合作的作品,占據騰訊新聞客戶端推薦位
科普中國創作的“天問”系列科普作品陸續被CCTV-1套《晚間新聞》和CCTV-13套《共同關注》等節目,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、新華網首頁、新華網新聞客戶端、騰訊客戶端首頁、微博熱門、頭條熱榜、百度APP首屏、b站熱搜等平臺的重點位置采用。不僅及時為社會媒體及公眾提供了豐富的科普素材資源,同時也讓科普中國品牌在短期內獲得集中曝光。
中央廚房創新機制,協同模式發揮作用
《動科普|火星登陸“恐怖7分鐘”要經歷啥?》
《“天問一號”大揭秘》
《中美阿齊飛火星!為什么是火星,它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?》
據悉,科普中國中央廚房承擔著資源中心、渠道中心及服務中心三大使命與任務,在本次“火星探測”科普任務中,創新工作機制,主動出擊謀劃,提前一個月聯動新華網、光明網、人民網等項目單位,從選題策劃、科學性審核、品牌認定、精準推送等方面作出分工安排。22日,光明網科普頻道創作推出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“天問一號”發射在即 移民火星能否實現》;新華網科普頻道創作推出“天問系列”科普作品;科學辟謠結合平臺特色,相繼發布《中美阿齊飛火星!為什么是火星,它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?》、《在火星發現大腿骨和摩爾斯電碼?盤點NASA的火星趣圖與科學解釋》。
組織調動融合創作 權威專業彰顯實力
《別眨眼!5分鐘3D帶你看“天問一號”從發射到著陸全過程》
由中科院計算機中心承擔的科普中國融合創作與傳播項目,從2019年底啟動火星項目跟蹤,并把其寫入《2020年科普融創選題指南》,充分調動專業性機構參與科普創作,與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兩大權威機構深入開展戰略性合作,把握整體宣傳科普方向。與此同時,創作團隊邀請歐陽自遠院士和來自中科院上海天文臺、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深空探測實驗室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生命保障技術中心、哈爾濱工業大學、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,以及專業的科普團隊、優秀的三維航天動畫制作團隊參與創作全過程,保障輸出科普作品的科學性與權威性。
在此次我國 “火星探測”系列報道中,科普中國中央廚房以策劃為核心,協同各方合作、合掌成拳,烹飪了一道豐盛的“科學大餐”,也使公眾領略到科學的獨特魅力,激發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。
責任編輯:xujinghui




最新文章
-
7倍靈敏度、熒光顯身手: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
中國科學報 2021-01-07
-
北京等全國多地進入“凍哭模式”
環球時報 2021-01-07
-
塔里木油田如何啃下"世界上最難啃的骨頭"
光明日報 2021-01-07
-
無條件安全通信方式到來,“量子密話”開始試商用
科技日報 2021-01-07
-
刷臉時代 該如何護好我們的“面子”
科技日報 2021-01-07
-
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
新華網 2021-01-07